一、试验目的
1.通过试验初步掌握矩形截面柱静载试验的一般方法。
2.观察偏心受压柱的整个破坏过程及其破坏特征。
3.通过试验了解偏心受压构件理论计算的依据和分析方法,观察偏心受压柱的破坏特征及强度变化规律,进一步增强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试验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试验对象及仪器设备
1.试件: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短柱,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钢筋为I级,具体尺寸和配筋见图1所示。
图1试验构件尺寸及配筋图
2.加载设备:5000kN长柱式压力试验机。
3.测量仪器:电阻应变片、静态电阻应变仪、位移计、读数显微镜和放大镜等。
三、试验方案
采用正位试验方法,在5000kN长柱试验机上或反力架上进行加载试验。
两端支座构造装置是柱子试验中的重要环节,本试验采用单刀铰支座。
柱子加载按计算破坏荷载的1/10分级施加,接近开裂荷载或破坏荷载时,加载值减至1/2原分级值。
在柱子的中央截面混凝土受拉面及受压面各布置两个应变测点。在纵向受力钢筋中部各布置一个应变测点。如图2所示。
在柱背面布置5个位移计,用来测量短柱的侧向位移。具体位置见图2。偏心距
=40mm。
图2 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图
测试的主要内容有:
①测定每级荷载下中央截面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变值。
②测定每级荷载下试验柱的侧向位移值。
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缝的出现,并标记裂缝出现的部位及延伸长度。用读数显微镜测定主要裂缝的宽度,并作详细记录。
④测定柱的开裂荷载及极限承载力。
⑤试件破坏后,绘制偏心受压短柱的破坏形态图。
四、试验步骤
1.试验前准备
对混凝土和钢筋做材性试验。根据实测的材料力学性能计算出预计的开裂荷载
和破坏荷载
。
2.试件就位
(1) 试件就位之前,将混凝土应变测点表面清理干净,粘贴好应变片并用导线引出。
(2) 试件就位及几何对中后,将加载点移至偏心距处,偏心距
=40mm。加适量的初载,固定好试件,并安装好位移计。
3.加载
(1) 预加载试验,预载值应不超过开裂荷载值,并调试仪表。
(2) 加初载,各仪表调零或读取初读数。本试验初载5kN,荷载分级20kN,每加一级荷载,持荷5分钟后,测读各测点的读数,直至破坏。同时注意观测裂缝、观察和记录试件的破坏过程和破坏特征。
五、试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和试验报告
1.记录钢筋及混凝土的材性指标,并计算出预计的开裂荷载
和破坏荷载
2.把原始记录表中的挠度和应变数据整理后填入相应表格中。
3.根据试验整理的数据,计算各级荷载下,靠近纵向力一侧(正面)受力钢筋及混凝土应变平均值和离纵向力较远一侧(背面)受力钢筋及混凝土应变平均值,并绘出荷载—混凝土平均应变关系曲线、荷载—钢筋平均应变关系曲线。
4.绘出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形态展开图。
5.根据位移实测数据,绘制短柱实测的P-f(中截面侧向位移)曲线,绘制短柱各级荷载的挠度变形曲线。
6.判定出实际的开裂荷载
和极限荷载
。并与预计的开裂荷载
和破坏荷载
对比。
六、思考题
1.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现象与哪些情况有关?
2.大、小偏心受压构件破坏形式有何特点?
挠度原始记录表
序号 |
读数 时间 |
测点 编号 荷载(kN)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点布置示意图 |
见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图 |
试验时间 记录人 指导教师签名
应变原始记录表
序号 |
读数 时间 |
测点 编号 荷载(kN)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点布置示意图 |
见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图 |
试验时间 记录人 指导教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