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验目的
1.学习动态测试系统的组成、联机和试验原理;
2.了解等强度梁的静动力特性;
3.了解动应变测试原理及设备,了解动应变及动位移的测试方法;
4.掌握用自由振动法测定结构动力特性的原理和方法;
5.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试验研究动手能力及结构计算分析能力。
二、试验对象及仪器设备
1.试件:等强度钢悬臂梁。
2.加载设备及测试仪器:标准砝码、电阻应变片、静态电阻应变仪、位移计、钢尺和游标卡尺等。
3. 东华数据采集系统,动态应变仪,动位移计。
三、试验方案
在等强度悬臂梁上粘贴电阻应变片,如图1所示。并安装位移计,然后在等强度梁端施加砝码,测量其在不同截面的应变及梁端挠度值。
四、试验步骤
(一)静力测试
1.用游标卡尺及钢尺量测等强度悬臂钢梁的几何尺寸(包括总长L,根部宽度b,平均厚度h等),详见图1所示,每个数据测3次,取其平均值做为几何尺寸。


图1 悬臂钢梁尺寸及测点布置图(长度单位:mm)
2.按“电阻应变片粘贴技术”要求粘贴好应变片,引出导线。在梁端加载点处安装好位移计。
3.在梁端逐级施加砝码(每级加50N);量测悬臂梁在相应荷载作用下各相应点的应变值和挠度值,共加三级载荷,即50N、100N、150N。
4.加、卸载两次(即重复步骤3共两次),得到两组读数值,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梁在相应荷载下的应变值和挠度值。
(二)动力测试
1. 把应变片与动态应变仪连接,梁端点安装动态位移计并与动态应变仪连接,动态应变仪与东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
2. 梁端加载至100N后,突然卸载,让钢梁产生自由振动。从数据采集系统前端显示器中,可采集到自由振动信号。把自由振动信号存盘。并打印出自由振动时程曲线及自谱曲线。
五、试验结果的整理、分析
1.整理试验数据。
2.算出梁截面
、
、
、
的应力及加载点(悬臂端)的挠度。
截面应力计算公式:


悬臂端挠度:
式中:E 为弹性模量;
为固定端的惯性距,
。
六、试验报告要求
1.记录几何尺寸的测量值。
2.算出梁截面
、
、
、
的应力及加载点(悬臂端)的挠度。
3.根据试验数据,比较应力及挠度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
4.通过自由振动时程曲线及自谱曲线,从中得出该梁的自由振动频率。
挠度原始记录表
序号 |
读数 时间 |
测点 编号 荷载(kN)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点布置示意图 |
见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图 |
试验时间 记录人 指导教师签名
应变原始记录表
序号 |
读数 时间 |
测点 编号 荷载(kN)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No.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点布置示意图 |
见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图 |
试验时间 记录人 指导教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