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实验一 拉 伸 试 验 …………………………………….1
实验二 压 缩 试 验 …………………………………… 3
实验三 扭 转 试 验 …………………………………… 5
实验四 梁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 7
实验五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 …………………………… 10
实验六 冲击实验实验 ……………………………………….13
实验七 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实验…………………………15
实验八 剪切弹性模量G测量 实验 …………………………17
实验一 拉 伸 试 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和计算表
材料 数据 |
低碳钢 |
铸铁 |
试件尺寸 |
实验前 |
原始标距L0(mm) |
|
|
直径d0(mm) |
|
|
初始截面积A0(mm2) |
|
|
试验后 |
伸长后标距L1(mm) |
|
|
最小截面直径d1(mm) |
|
|
最小截面面积A1(mm2) |
|
|
力学性能 |
强度指标 |
屈服荷载FeL(KN) |
|
|
屈服强度ReL(MPa) |
|
|
最大力Fm(KN) |
|
|
抗拉强度Rm(MPa) |
|
|
塑性指标 |
伸长率A(%) |
|
|
断面收缩率Z(%) |
|
|
断口形状描述 |
|
|
P-ΔL图 |
|
|
五 思考题
实验二 压 缩 试 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和计算表
材料 数据 |
低碳钢 |
铸铁 |
试件尺寸d0(mm) |
第一次测量 |
|
|
第二次测量 |
|
|
平均值 |
|
|
h0(mm) |
|
|
h0 /d0 |
|
|
A0(mm2) |
|
|
强度指标 |
下屈服荷载FeL(KN) |
|
|
屈服强度ReL(MPa) |
|
|
最大荷载Fm(KN) |
|
|
抗压强度RM(MPa) |
|
|
断口形状描述 |
|
|
P-ΔL图 |
|
|
|
|
|
|
|
五 思考题
实验三 扭 转 试 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和计算表
材 料 |
直径d(mm) |
抗扭截面模 Wt=πd3/16(mm) |
屈服扭矩Ms(N.m) |
剪切模量G(MPa) |
剪切屈服极限 τs(MPa) |
最大扭矩Mb(N.m) |
剪切强度极限 τb(MPa) |
低碳钢 |
|
|
|
|
|
|
|
铸 铁 |
|
|
|
|
|
|
|
|
低碳钢 |
铸铁 |
M-关系曲线 |
|
|
最大扭角(度) |
|
|
破坏原因 |
|
|
断口形状描述 |
|
|
五 思考题
实验四 梁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和计算表
1、试验梁加载简图
2、 梁的尺寸及机械性质
项 目 |
跨 度 L ( mm ) |
梁 高 h ( mm ) |
梁 宽 b ( mm ) |
加载点离支 座间的距离 a ( mm ) |
惯 矩 Iz ( mm4 ) |
弹性模量 E ( Mpa ) |
|
|
|
数 值 |
|
|
|
|
|
|
|
3、应变测试记录及数据处理
测 点 读 荷 数 载 () ( N ) |
1 |
2 |
3 |
4 |
5 |
|
应 变 仪 读 数 |
读 数 差 |
应 变 仪 读 数 |
读 数 差 |
应 变 仪 读 数 |
读 数 差 |
应 变 仪 读 数 |
读 数 差 |
应 变 仪 读 数 |
读 数 差 |
|
|
|
|
|
P1= |
|
|
|
|
|
|
|
|
|
|
|
|
P2= |
|
|
|
|
|
|
|
|
|
|
|
|
P3= |
|
|
|
|
|
|
|
|
|
|
|
|
P4= |
|
|
|
|
|
|
|
读数差平均值 |
|
|
|
|
|
|
实 验 值 ( Mpa )
|
|
|
|
|
|
|
五 理论值计算 ΔP = N ΔM =ΔPa =
六 实验值和理论值比较
测 比 点 较 |
1 |
2 |
3 |
4 |
5 |
|
|
Δσ理 ( Mpa ) |
|
|
|
|
|
|
|
Δσ实 ( Mpa ) |
|
|
|
|
|
|
|
相 对 误 差 ( % ) |
|
|
|
|
|
|
|
注:3 点按绝对误差计算
七 应力分布图
理论应力分布图 实验应力分布图
八 思考题
实验五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和计算表
1、试验构件加载简图
2、构件的尺寸和机械性质
项 目 |
内 径 d ( mm ) |
外 径 D ( mm ) |
扭转力臂 a ( mm ) |
弯曲力臂 c ( mm ) |
弹性模量 E ( Mpa ) |
泊松比 μ |
|
|
|
数 值 |
|
|
|
|
|
|
|
|
3、测试记录
测 点 读 荷 数 () 载 ( N ) |
A |
B |
|
|
|
|
|
|
|
Ni |
ΔNi |
Ni |
ΔNi |
Ni |
ΔNi |
Ni |
ΔNi |
Ni |
ΔNi |
|
|
P1= |
|
|
|
|
|
|
|
|
|
|
|
|
P2= |
|
|
|
|
|
|
|
|
|
|
|
|
P3= |
|
|
|
|
|
|
|
|
|
|
|
|
P4= |
|
|
|
|
|
|
|
读数差平均值 ( ) |
|
|
|
|
|
|
应 变 增 量 () |
|
|
|
|
|
|
4、实验数据处理
A点: =
=
= =
=
B点:
= =
5、理论值计算
A点:
B点: ( Mpa ) ( Mpa )
6、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
测 点 |
A点 |
B点 |
|
主 应 力 及 方 向 |
|
|
|
|
|
|
|
|
理 论 值(Mpa) |
|
|
|
|
|
|
|
实 验 值 (Mpa) |
|
|
|
|
|
|
|
相 对 误 差 (%) |
|
|
|
|
|
|
|
五、思考题
实验六 冲击实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
1、数据记录
试件 |
切槽截面尺寸 |
初始能量W0 |
剩余能量W1 |
宽(mm) |
高(mm) |
面积(mm2) |
N.m |
N.m |
低碳钢 |
|
|
|
|
|
铸铁 |
|
|
|
|
|
五 冲击韧度计算
1、低碳钢试件
αk=== N.m/mm2
2、铸铁试件
αk== N.m/mm2
3、铸铁试件
六 思考题
实验七 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实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和计算表
1、试件截面尺寸
(1)宽度 h = mm (2)厚度 b = mm
(3)面积 A = h × b = mm2
2、测试记录及计算
加 载 序 号 |
荷 载 P ( N ) |
荷 载 增 量 ΔΡ ( N ) |
应 变 仪 读 数 |
计 算 |
|
2 (纵 向) |
4 (横 向) |
(1)弹性模量: E= (2)泊松比 μ== |
|
读 数 |
读数差 |
读 数 |
读数差 |
|
|
1 |
P1= |
|
|
|
|
|
|
|
2 |
P2= |
|
|
|
|
|
|
3 |
P3= |
|
|
|
|
|
|
4 |
P4= |
|
|
|
|
读数差的平均值(με) |
|
|
|
应变增量× ( ε ) |
|
|
|
五、作σ—ε在弹性范围的关系图,观察是否是直线,以验证虎克定律
σ(Mpa)
0 ε
六、思考题
实验八 剪切弹性模量G测量 实验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日期 批 阅 记 分
一 实验目的:
二 设备与仪器:
三 原理:
四 实验记录和计算表
圆筒的尺寸和有关参数 |
弯曲力臂C =240 mm |
扇臂长度a =248mm |
外 径D =40mm |
内 径d =34mm(铝) |
弹性模量E=206GPa |
泊 松 比μ=0.26 |
弹性模量E =70 GPa |
|
剪应变
载荷(P-N) |
测量值(με) |
|
测点(B或D ±45°)εp |
|
通道 |
|
ΔΡ |
P |
ε |
Δε |
|
|
P1= |
|
|
|
P2- P1= |
|
|
P2= |
|
|
P3- P2= |
|
|
P3= |
|
|
P4- P3= |
|
|
P4= |
|
|
P5- P4= |
|
|
P5= |
|
|
平均值 |
|
|
五、实验结果处理
实测切变模量值计算:
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
比较内容 |
实验值 |
理论值 |
相对误差(%) |
G(MPa) |
|
|
|
六、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