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指导实验教学。进一步强化综合设计型、 研究创新型实验,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应用密切联系。突出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建设鼓励探索和自主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设一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备,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重特色”的原则,建设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提高综合设计性及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层次,通过多媒体、仿真技术以及互联网共享资源建设,建设内容丰富、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学软环境。
4. 建设地域特色、辐射广、资源共享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致力于省内土建类专业实验设备资源共享,中心覆盖了包括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工程、测绘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开放实验室,为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任务提供有利保障。
遵循“系列化、立体化、多层次”的原则,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精选、合并、更新、改造。教学内容要能引导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独立观察、思考与探索,将土木工程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各种能力合理安排在各个实验项目中进行实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整相关土木工程实验课程的结构,不断整合实验教学的内容,集中强化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进一步强化创新实验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提高实验教学技术的水平,引领中南地区在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在已有的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使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体制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把土木工程专业科技竞赛活动和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学分化,使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育在培养面向工程一线的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以政策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吸引和稳定高水平教师投身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学术交流和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教学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与科研技术兼容,教育理念先进,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团队。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使专职教师达到70人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人以上。
不断更新设备,提高实践教学装备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不同层次实验平台,进一步开发网络化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与使用设备的信息互联,完善网上虚拟教学和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实验、研究、开发的一体化。
中心将致力于中南地区土木工程实验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将覆盖包括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工程、测绘工程等多学科,建成综合性教学开放实验室,为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任务提供有力保障。满足不同层次开放性、示范性实验教学任务,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达到国内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先进水平。
第一步,整合优化实验教学资源,搭建更多的综合设计性及自主创新性实验平台,通过整合资源的形式,将传统演示性、实验教学效果差的实验项目,转变为综合设计性或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例如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演示性实验,转变为一个全过程综合设计性实验。首先学生对梁进行设计,学生自己动手弯钢筋,扎钢筋笼,浇捣混凝土试件,测试钢筋及混凝土材料性能,然后进行动手抗弯实验,最后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创新精神。
第二步,实验教学资料网络资源化,通过网络提供共享,以实验课程网络建设为主线,丰富教学网络学习资料。将重点实验课程实验原理用PPT 的形式展示,实验部分拍摄成录像,更加生动形象。尤其是综合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典型事例影像化。通过网络的形式实现共享。
第三步,结合教师科研,将可操作性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及教学实验仪器资源,并广泛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将学科前沿内容、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为学生可以独立或以团队合作完成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学习和训练。
第四步,加强高素质师资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中心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继续加强高素质师资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国际和校际交流,倡导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基础条件,争创一流教学水平。
第五步,加强实验室环境、开放制度建设,增强示范和辐射作用,充分挖掘中心潜力,进一步优化中心内部资源,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增加实验教学种类,改善中心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条件,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可以供校内外共享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对外服务,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